小说相关信息
书名:《论语心解》
作者:林清泉
作者简介:
林清泉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研究的学者,同时也是一名深受现代文学熏陶的作家。他长期致力于将古代经典以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进行解读与传播。他的作品既有学术深度,又兼具故事性和可读性,深受读者喜爱。
书籍简介:
《论语心解》是一部结合了经典原文、现代译文和深刻解析的创新之作。本书以《论语》为核心内容,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形式,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髓呈现给每一位读者。书中不仅包含了《论语》的全文及权威译文,还融入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个人感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普通大众,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共鸣。
自编目录章节
第一部分:序章
1. 缘起 - 为什么重新解读《论语》?
2. 走进孔子的世界 - 孔子的时代背景与思想体系
3. 从经典到生活 - 如何用《论语》解决现代问题?
第二部分:正文
第一章:学而篇
- 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2 巧言令色,鲜矣仁。
- 1.3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第二章:为政篇
- 2.1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 2.2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2.3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第三章:八佾篇
- 3.1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3.2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3.3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第四章:里仁篇
- 4.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4.2 德不孤,必有邻。
- 4.3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第五章:公冶长篇
- 5.1 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 5.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第六章:雍也篇
- 6.1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6.2 知者动,仁者静。
- 6.3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七章:述而篇
- 7.1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7.2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7.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八章:泰伯篇
- 8.1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 8.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8.3 大哉,尧之为君也!
第九章:子罕篇
-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9.2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9.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第十章:乡党篇
-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 10.2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 10.3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第十一章:先进篇
- 1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11.2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 11.3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第十二章:颜渊篇
-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12.2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 12.3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第十三章:子路篇
-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
- 13.2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 13.3 子适卫,冉有仆……
第十四章:宪问篇
-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 14.2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 14.3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第十五章:卫灵公篇
- 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 15.2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 15.3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第十六章:季氏篇
- 16.1 季氏将伐颛臾。
-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16.3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第十七章:阳货篇
-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 17.2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
- 17.3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第十八章:微子篇
-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 18.3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第十九章:子张篇
- 19.1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 19.2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19.3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第二十章:尧曰篇
- 20.1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 20.2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 20.3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第三部分:尾声
21. 后记 - 从经典到未来
22. 附录 - 常见疑问解答
23. 参考文献 - 推荐阅读与学习资源
这本书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对生活的启迪。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